政策與議題

難!學術倫理有人考三次才過

台大學術論文造假案爆發後,政府和學研機構繃緊神經,加強內控,就怕踩到學術倫理紅線。今年12月起,首次申請或執行科技部計畫的主持人、研究人員,須完成六小時的學術倫理教育課程;近80所大學研究所新生,也要先上完線上學倫課並通過評量,才能申請學位考。以過往經驗來看,只有一半的人第一次就及格,還有人考了三次才過。

學術倫理線上課程是教育部的補助計畫,申請合作的校數,從105年的38間,暴增一倍,已達79所大學,台大這學期也開始規定,所有研究所新生,須於第一學年結束前,上完六小時的線上學術倫理課程。

依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,今年12月1日起,首次申請計畫的計畫主持人,及首次執行計畫的參與研究人員(含共同主持人、協同研究人員、博士後研究、研究助理等),應於申請機構函送科技部申請研究計畫之日前三年內,完成至少六小時學術倫理教育課程訓練。

有關學術倫理教育課程形式,科技部表示,各申請機構可選擇加入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所開線上課程,或由學研機構自行建立的教育平台所發展的線上課程,也可開設如演講、工作坊等實體課程。通過與否的認定,是由各申請機構自行審認。

不少大學也開始實施研究生「學術研究倫理教育」,研究所碩博士新生,均應自行修習「學術研究倫理教育」線上課程,並通過測驗達及格標準,才能取得修課證明,始得申請學位考試。

教育部高教司長李彥儀指出,基於大學自治,學術倫理課程是否列必修,由各校自行決定,教育部只是提供資源平台讓各校運用。

「絕對google不到考古題。」教育部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機制發展計畫辦公室主持人周倩表示,線上測驗題庫共有26種題本,包括情境題,每次考卷都不一樣,要通過85%才算及格,「只有一半的人,考第一次就過,還有人考了三次才過。」

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,曾經擔任學校學術倫理委員,但她考了兩次才過。戴伯芬說,考題很刁鑽,考很細的東西,就算線上看了課程,也不一定考得過。

為何教授還要上課?周倩說,就算在國外上過學術倫理課,但各國對於研究的要求不同。例如台灣有嚴格的個資法,以及科技部和教育部等規範,是「在地的東西」,所以還是要上。

 

原文出處

發表迴響